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發電容易務農難? 陳駿季:嚴查養殖事實 不讓業者僥倖(聯合新聞網)

發電容易務農難? 陳駿季:嚴查養殖事實 不讓業者僥倖(聯合新聞網)

本文轉自:專訪/發電容易務農難? 陳駿季:嚴查養殖事實 不讓業者僥倖 | 生活新聞 | 生活 | 聯合新聞網 (udn.com)

政府推動能源轉型,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為20GW,但漁電共生常被指出「假養殖真賣電」。農業部長陳駿季接受專訪表示,會收集養殖業者的產銷實體證據來檢核,不讓業者心存僥倖,如果養殖為主,綠能確實是種加值。

種電利潤往往高於養殖本業,而縣市政府查核人力也有所不足,因此「漁」「電」經業者評估後重心常傾向供電,農業經營變得徒存形式,「以農為本、綠能加值」的主張也受到挑戰。

陳駿季說,「以農為本、綠能加值」這8個字看似簡單,但落實程度非常重要,漁電共生最該應該注意的是業者究竟有無真正從事養殖事實和行為,的確有些不肖業者當光電接電後就棄養,去年開始已經成立輔導團隊和縣政府聯合查核,如果發現沒有養殖時就會要求業者提出改善,否則就停止送電。

另外,也會收集養殖產銷端的實體證據來檢核,不要讓業者有僥倖心態,如果真正以農為本那真的會是加值,加上農業部接下來的施政主軸是「智慧韌性」,其中「智慧」將透過數位資訊來檢視,包含即時上傳養殖資訊等,如果相關辦法未來變更,應該會得到全民的支持。

至於農業剩餘資源的循環再利用,陳駿季說,農業廢棄物現在改稱為農業剩餘資源,也就是所有投入的資材是可以再利用的,例如樹枝枝條粉碎回到土壤或造粒成燃料,以及稻穀在收穫期間將稻殼作為薪材燃料循環利用等。

至於不可分解的農膜等,目前最大的關卡在於回收和集運,如果透過現有的垃圾車、回收車等運輸當然最快,否則再回收和集運會投入很多成本,期待未來和地方政府在這塊深度合作。